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

求医问药用AI,别让技术依赖误了健康

时间:2025-04-14 16:01:50作者:许将将来源:本站

 今年3月,一名“95后”新手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咳嗽发热的症状,在手机端用AI问诊判定孩子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致病情延误。最终,孩子被医院确诊为病毒感染肺炎。

  回溯十多年前,网络迅猛发展,搜索引擎似乎强大到无所不知,一些年轻人养成了“遇病不决问百度”的习惯。而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特别是今年年初DeepSeek问世,“生病了问AI”的热潮更是在互联网上掀起。在这则新闻里,险些让孩子误诊的年轻家长,便是其中一员。无论是依赖百度,还是求助AI,完全将医疗决策交给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患者在就医前,通过网络或AI了解相关医疗知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让它们取代医生的线下诊断。此次“95后”新手家长险些贻误孩子病情,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不可否认,AI赋能医疗潜力无限。目前,“AI+医疗”已在影像识别、分析X光片、CT扫描等场景得到应用,其辅助诊断的效率和精确度令人惊叹。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AI问诊本质上只是“信息筛选器”,而非“医疗决策者”。AI暂时还无法独立解决患者问诊问题,AI误诊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以当下最火的DeepSeek为例,有人将它当作“老中医”,这其实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AI在技术、算法、伦理等多方面仍存在障碍;另一方面,AI问诊缺乏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过程,没有与患者的情感交流。缺少这一关键环节,AI给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很难让人完全信服。

  医疗关乎生命健康,来不得半点马虎。AI可以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却无法完全取代医生。遇“病”不决问AI,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我们必须理性看待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还是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不可过度依赖AI,以免延误病情,追悔莫及。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