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我国“标准”领跑国际 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如何?

时间:2025-09-05 11:08:55作者: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近年来,我国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先进制造领域标准,对于降低产业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监管总局昨天(9月4日)举行了先进制造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行业,我国累计发布相关国家标准4000多项。 标准助力现代化制造业取得了哪些可见成果?未来,我们还将聚焦哪些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加快标准更新升级?


我国“标准”领跑国际 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如何?

  “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以及有关部门出台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发布相关国家标准4000余项,在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 肖寒:智能制造领域发布国家标准491项,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高质量参考;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布国家标准95项,为增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我国团体标准总数的近20%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领域,为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不仅仅是国内,“十四五”时期,我国还不断共建国际标准,助力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 肖寒: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4210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90%。我们还通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等重要平台,加强在电动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标准交流。


我国“标准”领跑国际 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如何?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引领储能装备迭代升级、护航无人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通新能源汽车发展堵点——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不断深化标准实施,积极激发经营主体新活力。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 肖寒:我国牵头研制的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系统等一系列先进制造领域国际标准,正凭借标准国际化的成果,逐步消除技术壁垒,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可比性与竞争力。

  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那么标准如何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变革,加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举例来说,产线、车间、工厂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阵地。聚焦这一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了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的国家标准,例如智能工厂建设导则、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智能工厂安全控制要求等,这些标准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施路径。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 魏宏:目前,我国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据统计,这些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提质增效降碳成效显著。


我国“标准”领跑国际 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如何?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如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建设、在新的赛道发挥好标准的引领作用?以制造业大省——江苏省为例,近年来,该省前瞻布局“10+X”未来产业,组织编制未来产业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快速成立一批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探索研制一批未来产业相关标准。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孙沪兵:新成立合成生物、无人机等未来产业标委会,加强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标委会建设,促进技术组织、高校、行业协会、企业交流合作。


我国“标准”领跑国际 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如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有关部门,共发布相关国家标准600余项,有力支撑和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魏宏介绍,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联合有关部门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快标准更新升级。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 魏宏: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循环利用、能耗能效、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4000余项。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