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刘晓旭】9月12日,由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ESG研究院(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办公室)承办,北京通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开放创新 绿动未来’绿色价格认证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见证绿色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发布,探讨绿色价格认证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副中心打造绿色发展标杆
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孔安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紧抓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叠加机遇,聚焦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三大关键领域”,强化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绿色文化“三个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具有国内引领性、国际影响力、全面开放的绿色标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副主任初绽表示,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优势,价格机制对推动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本次发布会依托副中心这一国家重点建设的绿色发展“试验田”,探索构建覆盖生态成本、市场激励与政策协同的绿色价格体系,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全周期,发挥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作用,聚焦绿色成本核算和绿色价格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工作,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成本核算和绿色价格形成路径,以理论创新、机制突破、场景示范等方式,推动绿色价格认证体系的广泛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助力。
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赵洁在致辞中肯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绿色贸易、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介绍了五年来全市“两区”建设成果——国家批复“两区”建设400多项先行先试任务,70多项全国突破性政策相继落地,80多项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并表示将支持城市副中心探索绿色价格认证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衔接,助力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服务价格成本处处长黄进作了题为“绿色价格引导绿色发展”演讲,绿色价格机制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将环境成本与收益内化到经济活动,其核心是构建激励相容体系,引导绿色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绿色价格机制的实施也面临着外部性测度、接受度、政策协同等挑战。未来要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试点,研究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的协同驱动机制,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绿色价格体系,更好从价格领域为“两碳”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妍系统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五周年发展成果:五年耕耘,城市副中心探索形成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7项获评国家级案例、12项获评市级案例,其中,“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是商务部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案例中北京自贸试验区唯一入选案例。打造“绿色自贸”“创意自贸”“协同自贸”特色自贸品牌,树立高质量开放发展标杆;聚焦“绿色自贸”,围绕绿色示范平台及试点建设、绿色标准制定及政策引领、绿色产品及场景应用、绿色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等方面开展探索,以“绿色金融”赋能绿色产业转型发展。
三大创新助力绿色转型
发布会上,多项重磅绿色发展研究成果悉数亮相。北京ESG研究院学术顾问(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凯发布了《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及“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社会贡献数据平台”。手册涵盖435个ESG指标,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披露框架;数据平台则通过货币化测算企业绿色贡献,已接入超5000家上市公司数据,将服务政府监管、企业转型与绿色投资。
随后,北京ESG研究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吴轲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绿色发展社会贡献指数”。该指数以ESG理念为核心,构建包含16个一级指标、5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以沪深300为基准进行市值中性化处理。测试数据显示,2022年7月至2025年6月期间,指数样本组合年化收益率达12.3%,显著优于市场基准,验证了绿色投资的经济价值。
此外,发布会还通过视频形式启动了“绿色发展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低碳技术、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代表性案例将编入《2025绿色发展案例征集成果集》,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共探绿色发展路径
在圆桌讨论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江萍与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中、北京通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千里、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陈济、诺华中国公共事务总监刘晓静等嘉宾,围绕“绿色发展与社会贡献”展开深度对话。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绿色价格认证需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通过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与资本引导,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此次发布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绿色发展领域迈出坚实一步。从理论框架到实践工具,从政策设计到市场应用,城市副中心正以创新之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路径,为“双碳”目标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副中心方案”。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