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当国庆的红旗与中秋的明月相遇,黄山市徽州区的青石板路与白墙黛瓦间,迎来了一场“流量与留量”双丰收的文旅盛宴。8天长假里,134.5万游客奔赴而来,13.01亿元旅游收入再创新高,5.46亿元夜间消费撑起“半边天”;更有央视大屏连线、小屏直播的“高光时刻”——2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5篇新华社全媒体报道。不同于传统古村游的“走马观花”,徽州区这次靠“新场景、新机制、新传播”,让游客从“打卡过客”变成“深度体验者”。
新场景:从“静态观光”到“沉浸体验”,24小时玩出“徽州味”
徽州区把“古徽州文化”装进“现代体验容器”,打造全天候沉浸式场景。
白天时段,从“观光”到“沉浸”,玩的是“文化参与感”。呈坎“晒秋”不止能拍照,游客还可亲手参与作物分拣;岩寺老街长桌宴搭配沉浸式徽剧,仿佛穿越古代宴席;石桥村“水陆空”组合吸睛,竹筏游河、观光列车、热气球俯瞰古村,日均6000人打卡,8天带动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40万元;临河枫溪里的萌宠互动、露营野餐,成了亲子游、闺蜜游首选,累计接待1.5万人次。
夜间时段,从“安静”到“沸腾”,玩的是“氛围仪式感”。夜游IP点亮徽州,呈坎“一夜鱼龙舞”在永兴湖畔上演,8场活动吸引5.62万人次,占景区总客流近40%;西溪南夜游列车搭配鱼灯巡游、放河灯,延长游客驻留时长;《灵山恋》行进式情景演艺焕新升级,大地激光秀、篝火音乐市集、舞龙表演等活动轮番上演,“中医夜市”健康出摊,让夜游更有烟火气与“暖游”温度。
呈坎晒秋。
临河枫溪里萌宠互动。施亚磊摄
岩寺老街沉浸式徽剧表演。
新机制: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宠客”,细节里的安全感
徽州区以“用户思维”构建保障机制,让游客“来得顺心、玩得放心”。
服务主动找客。40个志愿服务点遍布高速出口、景区入口,500余名“绿野仙踪”“呈坎尚礼”志愿者随时待命,提供送热水、帮寄存、给攻略等服务,累计服务100万人次;2万份“心形服务卡”主动送到酒店民宿,实现“服务找人”。
消费刺激给力。节前发放18万元文旅消费券,覆盖260余家餐饮、民宿、景区,累计核销金额14.8万元,带动二次消费超178万元,实现“游客得实惠、商家增收益”。
应急响应高效。严格执行“1124”涉旅投诉机制,开放1003个机关单位免费车位、开通15辆夜间公交,解决“停车难”“夜归难”问题,暖心救援被困车辆获《安徽日报》报道。
呈坎景区,志愿者为外国游客讲解景点分布。
中医夜市,中医医师为游客问诊把脉。
新传播:从“本地吆喝”到“海外传声”,徽州魅力无国界
这个双节,徽州区不仅国内“出圈”,更在海外“出彩”。
亮相央媒破圈。5次亮相央视,2次登上《新闻联播》,央视新闻直播大灵山“天上水街”,央视客户端小屏直播各平台浏览量达280万;新华社《乡间“舞草龙”》单篇浏览量破百万。
跨境传播吸粉。新华社用英文、日文发布古村舞草龙盛景;香港商报以繁体中文报道汉服旅拍、中医夜市,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关注。
达人联动种草。本地自媒体达人制作发布大灵山、西溪南、呈坎等主题视频30余条,内容涵盖夜游列车、晒秋美景等,累计曝光1500万人次;更有“和平精英村镇赛”“汉服摄影大赛”等活动,在“两微一抖”、小红书等平台吸引年轻群体自发传播。
从新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到新机制的“贴心保障”,再到新传播的“全球出圈”,徽州区用双节实践证明文旅不是“卖风景”,而是传递“沉浸体验与贴心温度”。来徽州区,看晒秋、游古村、赏鱼灯,赴一场“昼兴夜灿”的徽州之约。(方舟 文/图)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