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30日电(记者吴慧珺、吕岩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手术室里,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正在辅助医生完成高难度微创手术,只见机械臂在手术台上实现自动就位,辅助医生精确地将6根用于固定脊椎的椎弓根螺钉植入病人体内。
这是由美亚光电自主研发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它不仅实现了手术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更将传统骨科手术带入“微创精准”的新阶段。
不止美亚光电,近年来,合肥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多点开花。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研发出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合肥锐世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全数字PET/CT设备,实现PET成像从模拟信号到全数字化的技术革新……
检验检测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记者走进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市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正专注地使用一款高精度的激光扫描机械臂,其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级。这一仪器主要是用来帮助医疗器械企业获取准确的设备三维信息,并辅助其进行参数调整。
“过去,省内部分医疗器械企业需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产品检测,不仅检测周期长,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合肥检测中心建成运营后,可显著缩短产品验证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检测中心实验室主任薛福星告诉记者。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等特点,需要金融“活水”尤其是耐心资本的支持,合肥则构建了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的支持体系,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礼阳说,公司曾一度面临资金周转压力,徽商银行依托“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机制,联合兴泰资本等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了8000万元资金支持,有效填补了树突光学“研发-市场”转化期的资金缺口。得益于及时的资金支持,树突光学加速布局市场,目前已与上海华山医院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即将进入业绩快速增长期。
不仅为企业找资金,还帮助企业找场景,合肥先后举办多场医疗影像器械场景对接会、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场景对接会等,通过政府搭台方式,链接多领域专家、省市相关医疗机构负责人,开展“线上+线下”路演交流,帮助企业创造场景验证技术的可行性。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创新突破,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合肥市连续2年每年拿出上亿元专项政策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别是支持新药研发,鼓励药械就地转化;出台《关于加强生物医药产业企事业单位专利快速预审备案工作的通知》,2025年以来,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专利预审服务128件。同时,合肥还组建了50亿元规模的市级生物医药产业专项直投基金,建立种子—天使—产业发展的基金体系。
据合肥市工信局总工程师郭梅介绍,截至目前,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已聚集企业超千家,产业链营收超千亿元,逐步构建覆盖创新药、仿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完整产业链,正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