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海螺集团携手华为发布“AI+水泥建材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这一创举标志着水泥建材行业首个AI大模型的诞生,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24年4月,海螺集团联合华为启动大模型建设,借助华为云盘古的强大预测、视觉及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我们成功梳理并覆盖了从矿山开采至包装发运的全流程,涉及15大类、超过200个具体场景。双方构建云边协同人工智能体系,实现数据实时分析与自主学习,推动生产智能化升级。
目前,大模型已在质量管控、生产优化等5类40余个场景落地。质量管控中,海螺集团携手华为发布的“AI+水泥建材大模型”在质量管控中,熟料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实现了“实时调控”;在生产优化环节,窑炉控制参数自动推荐使劳动强度缩减50%,标准煤耗下降1%,年减碳6318吨。装备管理方面,依托视觉大模型完成28类场景无人巡检;安全生产实现95%异常识别准确率;智能问答系统成为员工“数字助手”。
海螺集团表示,AI大模型为水泥行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海螺方案”,将助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行业整体迈向新台阶。
未来,海螺集团与华为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数智技术在水泥、建材及传统制造业的应用,加速行业高端化升级。
在双碳战略指引下,"AI+水泥建材大模型"的创新实践正逐步构建起行业数智化新生态。基于该模型建立的数字孪生平台,已实现对全球18个生产基地、53条生产线的全要素数字化映射。通过部署的3.6万个智能传感器和边缘计算节点,每日处理的生产数据量突破2.5PB,为工艺优化提供精准决策支撑。
在绿色制造领域,双方正在研发"碳足迹追踪系统",通过集成ERP与MES数据,可实时计算吨产品碳排放强度。该技术预期将使海螺集团2025年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20年基准下降12%,窑系统热效率提升至58%。针对建材行业特性开发的"智能配料优化算法",在试运行阶段已实现混合材掺量提升3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石灰石资源超20万吨。
未来三年,合作将向三个维度纵深发展:技术层面构建"1+N"模型体系,覆盖混凝土、骨料等建材全品类;应用层面打造智慧矿山、智能物流等十大解决方案集群;生态层面建立行业开发者社区,计划开放50+标准化API接口,赋能产业链200余家上下游企业。据测算,全面推广该方案可使水泥行业平均运营成本降低8-10%,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15%以上。
当前,双方正联合编制《水泥工业大模型应用技术规范》,已立项7项行业标准。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已形成包含23项核心专利的知识产权体系。这种"技术+标准"双轮驱动模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可量化的实施路径,预计到2026年将带动行业创造超过50亿元的数字化增值效益。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