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

判罚!因不正当竞争,蒙牛赔偿伊利500万

时间:2025-10-14 10:41:08作者:来源:大望财讯

2025年9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就(2025)苏民终519号案件作出终审判决:经法院判决,认定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因使用与伊利“金典”高度近似的包装装潢,构成不正当竞争蒙牛需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伊利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

这场商标与包装之争,再次将乳业双雄的竞争模式推向公众视野。

江苏最高法:蒙牛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据国际金融报等媒体报道,2024年5月,伊利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蒙牛告上法庭,其认为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的装潢与“金典”纯牛奶的包装高度近似,容易造成消费者混淆,构成不正当竞争。

据了解,蒙牛的“精选牧场”上市于2013年,伊利旗下的金典则是于2006年问世。据公开信息,去年伊利金典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在整个常温白奶市场份额占比超过10%。

对于“不正当竞争”的指控,蒙牛方面称,绿色、奶牛、牧场等元素属乳制品包装通用设计,且自身“精选牧场”品牌经营已超十年,包装为自有设计延续。但法院查明,蒙牛未在包装正面突出“蒙牛”主商标,仅以小字标注,客观上弱化了品牌识别性。

但是,二审判决书中,一份来自第三方公证处的调查报告显示,82.6%的受访者认为伊利“金典”纯牛奶与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两款实物的包装相似,主要因整体视觉效果和颜色搭配相近;83.9%受访者看到包装后认为两款产品存在关联关系。伊利方面提供的证据也显示,不少消费者购买蒙牛精选牧场后发现买错,称“以为是金典”。

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定:其一,包装装潢近似比对应聚焦发挥识别作用的主要部分及整体视觉效果,而非立体包装各面逐一比对,两款产品构成近似;其二,结合涉案包装的高知名度、被诉包装的高度近似性、销售场景易混淆性及用户实际混淆评论等证据,足以认定易导致公众混淆;其三,蒙牛精选牧场虽使用部分在先元素,但图案排列、整体风格与在先设计差异显著,不构成设计延续,攀附故意成立。综上,蒙牛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双寡头”收入规模差距扩大

从行业格局来看,中国乳制品市场呈现“两超多强”的稳定态势。根据2025年1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伊利和蒙牛合计占据超50%的市场份额,其中伊利以30.2%的份额领先,蒙牛为25.9%,CR2达56.1%。尽管双雄地位稳固,但两者在增长质量与创新路径上的差异逐步显现。

众所周知,蒙牛与伊利并称为“乳业双寡头”,在2011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蒙牛的营收数据明显高于伊利。据了解,2010年蒙牛、伊利的营收分别为302.65亿元、296.6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37亿元、7.77亿元。

自2011年开始,伊利开始发力并反超蒙牛。从近几年业绩来看,伊利与蒙牛的业绩差距逐步被拉开。2017年-2023年,蒙牛和伊利的营业收入均在600亿元以上,其中2023年,伊利和蒙牛分别实现营收1257.58亿元和98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51%、2.49%。

到了2024年,伊利实现营业收入1153.93亿元,同比下降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净利润”)84.53亿元,同比减少18.94%。反观蒙牛,同期内实现营业收入886.7亿元,同比下降10.09%;归属于本公司权益股东的利润(下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减少97.82%。

今年上半年,伊利营业收入为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净利润为72亿元,同比减少4.39%;同期,蒙牛营收为415.67亿元,同比下滑6.95%,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减少16.4%。可以看到,二者收入规模已经相差超两百亿元。

再从产品来看,蒙牛与伊利两家的主营业务结构相似,都包含液态奶、奶粉和冷饮产品(冰淇淋)等主要产品,但根据BrandFinance发布的“2025年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伊利蝉联乳业榜首,品牌价值高达11.2亿美元,领先第二名蒙牛(5.4亿美元)超过一倍。

产品同质化严重,转型迫在眉睫

在乳制品行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乳企不再局限于液态奶、奶粉等业务,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多细分赛道。

而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两者的差距在此维度尤为突出。2024年,伊利研发支出达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0.75%,较上一年有所提升,且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已达36.30亿元;而蒙牛2024年研发投入为5.13亿元,占收入0.6%。虽近三年平均增速达13%,但绝对值与伊利仍有显著差距,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也更低。

或许是为了扩大品牌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抑或是提高企业收入,近年来蒙牛在业务上开展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以奶酪为例,2020年,蒙牛逐步布局奶酪赛道:1月以每股14元、总价2.87亿元收购妙可蓝多5%股权;3月拟参与其15.16元/股的非公开发行募资,后该计划中止;12月以29.71元/股认购全部增发股份,正式成为控股股东。

据了解,妙可蓝多前身是广泽股份,2016年开始向奶酪业务转型,在2016至2019年期间,妙可蓝多奶酪销售量约为4019吨、5805吨、10542.4吨、18069.7吨,销量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44.4%、81.6%、71.4%。

乳业分析师宋亮曾表示,“将奶酪业务‘打包’给妙可蓝多,是蒙牛在业务板块进行更加具象的调整,本质上是想要在每一个品类上形成集中的资源平台,以妙可蓝多作为奶酪业务的突破口,整合包括再制儿童奶酪、烘焙餐食奶酪、家庭奶酪等在内的全品类奶酪。”

被蒙牛控股后,妙可蓝多在2021年迎来高峰,营收、净利同比分别增长57.31%、160.6%;但随后在2022年就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营收48.295亿元,同比增长7.84%,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减少12.32%;2023年业绩持续下滑,营收40.49亿元,同比下降16.16%,净利润为6343.95万元,同比下降53.9%。

反观妙可蓝多的控股股东蒙牛,其奶酪业务也并没有甩开市场中的其他竞品。从业绩来看,2023年蒙牛奶酪业务收入为43.573亿元,同比剧增229.82%,但仅占总收入的4.4%。

除此之外,渠道竞争的白热化也凸显出创新不足的弊端。尼尔森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我国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为-6.5%、-2.4%和-2.7%,2024年液态奶销售全渠道销售额下降了3.7%,线下渠道更是出现了10.9%的下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40.5千克,比上一年下降1.9千克。

对于乳制品行业而言,500万元的赔偿金额或许不足以对蒙牛造成重大财务冲击,但判决的警示意义深远。在行业CR2超50%的格局下,头部企业的竞争模式深刻影响行业走向。面对与伊利持续扩大的差距、细分赛道的瓶颈及渠道压力,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增长,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推动产品差异化,将是蒙牛及其他乳企的必然选择。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