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锋
“十四五”时期,铜仁市深耕武陵山脉文化沃土,以思南土家族剪纸、叶脉绣等非遗技艺为抓手,通过技艺创新、产业融合、数字传播等多元实践,让古老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蓬勃生机,书写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在铜仁市思南县盐市街的剪纸非遗馆内,思南土家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再臣正为银发爱好者开展非遗体验活动。他耐心讲解折纸、画样、剪刻等技法,巡回指导帮助大家克服操作难点。“我经常到学校、社区教孩子们和居民剪纸,希望他们不仅学会技艺,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精神。”王再臣说。借助“非遗+研学”模式,他已开展上百场体验活动,开发的研学物料包让更多人爱上这门技艺。
指尖生花融古今 贵州铜仁非遗焕新生。
为让传统技艺对接现代审美,接过师傅的接力棒后,王再臣带领团队开发出300余款文创产品,获专利版权300多项,产品涵盖装饰画、团扇、冰箱贴、艺术瓷盘等生活方方面面。
“十四五”时期以来,铜仁市出台《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印发《铜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非遗保护筑牢制度根基。据了解,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23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21项),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28人,形成“非遗+科技”“非遗+教育”“非遗+文创”多元传承体系。
有了制度支撑,传承人们勇往直前,大胆开拓。针对年轻群体,团队还创新推出生肖系列作品,2025蛇年新品以18个“春”字作外围,融入9个“福”字与9个“喜”字,核心蛇娃造型采用动漫手法,萌态十足。“思南剪纸・伴手礼系列”还入选了2024贵州省外事礼品纪念品,文化价值获官方认可。
指尖生花融古今 贵州铜仁非遗焕新生。
“思南剪纸的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土家族、苗族的民俗和故事。我创作时一直坚持从生活中找灵感,比如婚俗、节庆、农耕等场景,这些都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希望通过剪纸把这些文化符号一代代传下去。”王再臣表示,坚信只要坚持守正创新,思南剪纸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活力,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同样在铜仁,叶脉绣这一古老技艺也在传承人的手中焕发新生。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黔绣非遗传承馆里,贵州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脉绣创始人杨丽正在教徒弟制作叶脉绣。薄如蝉翼的叶脉上,细如发丝的彩线穿梭,图样随针线游走逐渐成形,每处细节都细腻入微、栩栩如生。
指尖生花融古今 贵州铜仁非遗焕新生。
“叶脉绣是贵州独有的上千年古老工艺和文化,以叶脉为底记录文化与传统工艺,每一根线都有故事、有生命力,也是贵州各民族文化的承载与传承。”杨丽介绍。
为重现叶脉绣技艺,杨丽试过多种树叶,最终用山泉水浸泡、熏蒸、挂米浆等古法,让树叶变得柔韧似布。为让技艺“活在当下、火在当下”,她带领团队不断研发创新,推出一系列工艺品、旅游商品、DIY产品,延续并广传非遗文脉。“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从民族历史、生活和习俗中寻找灵感,比如民族图腾、服饰纹样、节庆场景,都用叶脉绣形式呈现,这样既能保留传统,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文化根源。”杨丽说。
“传承不能守旧。”杨丽借鉴苗、侗绣法创新20多种针法,创立“黔绣”品牌,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她通过“村寨建基地、古城搭窗口”模式,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带动200余名绣娘实现“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的生活。在松桃苗族自治县,“一人一工坊”模式逐渐铺开,成效斐然,8个非遗工坊带动6000多名妇女年均增收2.3万元,苗绣产品远销70多国,年创汇突破6000万元。“未来我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叶脉绣活态博物馆,把我们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贵州上千年的叶脉绣的记忆能够走出去。”杨丽表示。
指尖生花融古今 贵州铜仁非遗焕新生。
近年来,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非遗工坊数量达到49家,这些工坊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特色食品等多个非遗领域。其中,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非遗工坊、竹韵箫笛非遗工坊以及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3家工坊凭借其突出的非遗保护成效和创新性发展模式,成功获评2023年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2025年,石阡苔茶夷州贡茶非遗工坊《石阡苔茶:传统手艺弘扬工匠精神》案例,还荣获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这不仅是对该工坊工作的肯定,也为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树立了标杆。
与此同时,铜仁市持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创新性推进“非遗+文旅”产业融合模式,成功打造出“梵山净土活力乌江”“乡愁故园桃源铜仁”2条省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充分展示了铜仁丰富的非遗资源与秀美的自然风光,通过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了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破圈”发展。2024年,铜仁市精心打造的“中南门之夜”文旅项目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网曝光量突破4亿人次大关,带动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达973万人次。这一系列亮眼数据充分彰显了铜仁市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到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多元化的方式积极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不仅在原汁原味的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发展,更通过与现代设计、数字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跨界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苗绣的创新应用、土家族打溜子的现代表达,还是傩戏的数字化呈现,铜仁非遗都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传承路径,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图/文 彭韵霖、何浩然)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zhongguoshangrenzz@163.com zhongguoshangren0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zhongguoshangrenzz@163.com zhongguoshangren0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