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

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院长陈古魁,“瓷魂”在高温窑炉中诞生

时间:2025-07-28 16:00:19作者: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嘉定,秦古美术馆深处,1000余度的高温气窑,如同一个沉默而暴烈的熔炉,将时间、泥土与艺术家的意志一同锻打、重塑。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陈古魁,这位与泥、石、墨、彩、釉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雕塑艺术家,此刻正凝神伫立。

他的目光穿透观察窗,窑内那些承载了他心血的瓷画胚胎,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当窑炉冷却后,沉重的炉门在期待与忐忑中缓缓开启,他屏息凝视。

历经探索、失败与坚持后,材料与火、与不可控的窑变达成精妙和解,灵魂在瓷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载体上找到最契合的表达方式。这个独属于陈古魁的“瓷魂”,在一方气窑的熊熊烈焰中涅槃重生。

都市沃土,从西画启蒙到雕塑筑基

陈古魁的艺术之根,深植于现代都市的文化土壤。温州籍贯赋予他一份江南的灵秀底蕴,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则成为他艺术生命的摇篮和熔炉。

早在7岁稚龄,画笔便成为陈古魁认知世界的钥匙。16岁时,命运的轨迹将他引向更为立体的艺术表达,上海美专千人竞逐百个名额,“备取生陈古魁”的名字瞬间定格。


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院长陈古魁,“瓷魂”在高温窑炉中诞生

许利民、孟光的素描,朱梅村、俞子才的山水,乔木的花鸟,曹晴云、哈定的水彩,郑慕康的工笔仕女……素描的坚实、水彩的氤氲、山水的苍润、花鸟的灵秀、工笔仕女的端丽,尽在预科课程中。在名师云集的中国画组学习两年,他收获丰盈。1963年7月27日,其预科毕业创作的六尺宣纸国画《填基》亮相《新民晚报》。画中农民古铜色脊背上滚落的汗珠,在新闻纸间闪烁。那8元稿费,对当时每月助学金仅7元的他来说,弥足珍贵。

预科毕业后,陈古魁幸运地被分至油画雕塑训练班。在系统训练下,陈古魁的双手开始与泥、石、木、金等坚硬或柔韧的材料进行深度对话。雕塑刀在奥古斯都头像上精雕细琢,李唐寿老师“用卡钳量眼距”的叮嘱常在他耳畔回响。

龙华烈士陵园的晨雾中,青铜浇铸的《解放上海纪念碑》巍然矗立,战士的躯体熔铸为崩裂的巨岩,冲锋的呐喊凝固成永恒的褶皱。在上海图书馆大厅,《上下五千年》浮雕如历史卷轴徐徐展开:甲骨文的沟壑与量子符号共舞,活字印刷的凸起抚过数据洪流,思想的江河在石纹间奔涌不息。


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院长陈古魁,“瓷魂”在高温窑炉中诞生

而上海博物馆南大门前的8尊石兽群雕,才是真正的时空旅者。它们的獠牙衔着秦汉卷云纹,脊骨却流淌着构成主义的曲线,青铜时代的饕餮纹在肌肉间隐隐搏动。陈古魁的刻刀,铭刻着城市的记忆基因。

当写实主义统领艺坛,他的刻刀骤然转向抽象雕塑。《舞蹈家》的青铜裙摆翻飞如狂草,扭曲的腰肢在空间中划出视觉音符;《曲高和寡》的抽象人体如古琴余韵,在留白处震颤不息。1987年,当这两件作品东渡日本入驻广岛美术馆,世界听见了上海雕塑的金属诗篇。

这份深厚的“雕塑之骨”,为他日后在看似平面的瓷画上构建起富有雕塑感、空间深度与材质张力的艺术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底波澜,生命狂想与色彩交响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除了雕塑创作之外,陈古魁的画笔下也奔涌着炽热而磅礴的生命气象与形式探索。绘画,成为他释放内在激情、拓展视觉语言边界的重要通道。


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院长陈古魁,“瓷魂”在高温窑炉中诞生

陈古魁对荷花的描绘,堪称其绘画艺术中极具辨识度与精神张力的华彩篇章。他摒弃了工笔细描的窠臼,以大写意精神统领全局。铺开宣纸,荷叶化作撑开天地、吞吐风云的墨团,饱含内在的扩张力与运动感。花瓣的形态在似与不似之间,喷薄着生命最原始的绚烂、狂放与不羁。这种泼墨泼彩的极致运用,是对自然生命力最炽热的礼赞,映射着艺术家自身奔涌不息的内在激情。

陈古魁绘画的核心特质,始终是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敬与对形式语言表现极限的不懈探索。这种在二维平面上毫无保留的情感倾泻与形式实验,淬炼出他奔腾不息、自由挥洒的“画魂”。这一“画魂”为他日后在更具挑战性的瓷画领域释放磅礴艺术能量,提供了原动力。

瓷画涅槃,每一窑都是向神秘的叩问

雕塑赋予陈古魁刚健雄浑的“骨”,绘画赋予他奔放不羁的“魂”。当这两股磅礴的艺术力量最终交汇于那片温润又桀骜的瓷土之上时,一场艺术嬗变如同岩浆奔涌般轰然开启。

2003年,陈古魁荣休。在国画中徜徉、雕塑中行走、油画中漫步的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艺术转向:将创作重心投向了高温颜色釉瓷画。

从最初的半岛花园到申窑,最终停驻秦古美术馆,陈古魁找到了他的“都市窑场”。气窑的炉火,取代了传统的柴窑。陈古魁选择的主攻方向是高温颜色釉青花,其魅力与挑战的核心在于窑变的不确定性。青花钴料在1000余度高温中反应诡谲莫测,失败,常常是窑门开启时最直白的答案。这是与火的博弈,每一窑都是一次向神秘的叩问。


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院长陈古魁,“瓷魂”在高温窑炉中诞生

陈古魁化身严谨的“釉料科学家”与“火候指挥家”,近乎偏执地反复试验。他精心调整釉料中钴、锰、铁、铜等金属氧化物的配比,探索它们在不同基础釉中的发色规律与相互作用,寻找心中那片理想的“蓝”与更丰富的色彩交响。他细致摸索不同升温速率、峰值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冷却曲线对釉面效果、发色饱和度、流淌程度、结晶形态的复杂影响,试图在电窑的精确可控中,为“窑变”的偶然性预留出艺术性的空间……那些偶然天成、流光溢彩的瑰丽釉色,是上天的恩赐;那些灰暗、板结、流釉过度或发色沉闷的“废品”,则是通向成功之路上必须破译的苦涩密码。

在失败、总结、调整、再试验的循环往复中,陈古魁经验的厚土一点点累积,对“泥与火”语言的理解日益精到。

烈焰华章,瓷板上的革命性书写

当无数次叩问终于获得回应,陈古魁的瓷画艺术绽放出惊艳的光彩。他笔下的高温颜色釉青花,早已超越了传统青花程式化的藩篱。

《鱼乐图》系列,釉下青花料如同拥有了生命的水精灵,数尾游鱼灵动穿梭,姿态妙曼。更令人叫绝的是,高温窑变自然形成的釉色流淌痕迹,构成了水波荡漾、光影摇曳、水草飘摇的绝妙隐喻,将中国美学中“妙造自然”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院长陈古魁,“瓷魂”在高温窑炉中诞生

《大自然》系列,陈古魁彻底挣脱了传统青花作为器物装饰的实用束缚和具象表达的窠臼,将极具现代意识的抽象表现主义精神悍然引入瓷画天地。奔放不羁的抽象线条,泼洒挥就的色块,在1280度高温的熔炉里肆意流淌、碰撞、交融、渗透、裂变。釉层在冷却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冰裂纹理,纵横交错,如同聆听宇宙洪荒初开时那宏大而静谧、混沌而有序的回响,引导观者步入形而上的冥想空间。

陈古魁的瓷画艺术,是对古老陶瓷艺术语汇的革命性书写与当代性转化。他将中国水墨大写意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精神内核,与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对纯粹形式、抽象构成、色彩张力和物质材料性的先锋探索,进行创造性的熔铸,引入方寸瓷画。他的笔触一扫匠气、奔放不羁、气韵生动,提按顿挫间充满节奏与爆发力,线条时而如金铁般刚健(得益于雕塑功底),时而如游丝般婉转灵动(得益于绘画修养),将胸中丘壑、澎湃激情毫无保留地倾泻于瓷胎之上。


上海油画雕塑院老院长陈古魁,“瓷魂”在高温窑炉中诞生

拥抱窑变,天人共舞。他彻底将高温颜色釉青花从依附于瓶、罐、盘、碗等实用器皿的“装饰性”功能中解放出来,赋予瓷画以强大的绘画性、雕塑感和精神性表达功能。他的瓷画,屹立于当代艺术之殿,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与精神高度的架上绘画新贵。

从绘画启蒙的少年,到雕塑领域的深耕者,从宣纸上彩荷的生命狂欢,到瓷画上青花窑变的魂魄交响,陈古魁始终在寻找最契合自己精神质地与表达冲动的媒介。晚年的他,瓷画的长征从未停步,同时依然爱好多元,浸淫木刻、沉醉印章。他的艺术生涯始于都市文化启蒙、成于多元艺术熔铸,最终在瓷火中淬炼升华。那神秘莫测又能被他引导驾驭的窑变,成为他“瓷魂”完美的栖所。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