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林梦雪】“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里背靠贺兰山,黄河穿城而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成为了枸杞种植的温床。
枸杞作为宁夏的 “红色名片” 与 “金字招牌”,如今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目前,宁夏已构建起 “一核两带” 的现代枸杞产业发展格局,覆盖 5 个市、15 个主产县(区),综合产值突破 204 亿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助力农民增收的核心产业之一。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品牌矩阵也日益完善。截至 2024 年底,宁夏已拥有 “宁夏枸杞”“中宁枸杞” 2 个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出 10 余个知名企业品牌,汇聚枸杞企业 2700 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11 家、规上企业 21 家。依托强大的产业基础,宁夏枸杞精深加工产品已拓展至 10 大类 120 余种,远销 50 个国家和地区,让 “宁夏枸杞” 的品牌影响力走向世界。
枸杞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全区相关从业人员约 27 万余人,其中种植环节从业人员达 13 万余人,人均年收入 3.6 万元。从田间地头的种植户到产业链上的加工者,越来越多的宁夏人在枸杞产业中实现了增收致富。
这份产业的生命力,更源于枸杞自身跨越千年的价值沉淀。作为中国传统药食同源植物,枸杞的价值底蕴深厚。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 3000 余年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药典均记载了其护肝明目、补肾益精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枸杞中富含的枸杞多糖、叶黄素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和消费需求的升级,这一古老食材在当代焕发出新的价值。
过去,因高端加工能力不足,枸杞产业长期停留在干果销售的初级加工阶段,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端健康产品的需求。为突破瓶颈,宁夏近年来持续发力产业升级。2021 年 1 月,依托宁夏农科院组建中国枸杞研究院,设立 6 个研究中心与 2 个转化应用中心,聚焦枸杞育种、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技术攻关;2024 年 4 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批准成立国家枸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宁夏),成为全国唯一 “国字号” 枸杞质检中心,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2020 年 8 月,农业农村部批复筹建国家级中宁枸杞市场,计划 2025 年完成建设,搭建起全国枸杞交易核心平台。截至目前,宁夏已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270 余项,投入科技资金近 2.9 亿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正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据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百瑞源殷红子熟枸杞庄园庄主郝晓琴介绍,百瑞源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已拥有 “锁鲜枸杞” 等 40 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其中,创新产品锁鲜枸杞通过工艺改良,将晾晒时长从 120 小时缩减至 20 小时,有效保留水分与营养,色泽鲜艳、口感软糯,可直接作为零食食用,深受年轻人喜爱。
在三产融合方面,百瑞源殷红子熟枸杞庄园展示了新的样本。这座占地 1500 亩的庄园,集枸杞养生美食、茶饮、文化艺术、休闲民宿、研学游学、婚纱摄影于一体,将地方元素、枸杞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据郝晓琴介绍,庄园以欧盟有机标准建设千亩种植基地,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全程可视化溯源系统,让游客体验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通过深加工生产线,让游客见证枸杞 “华丽蜕变”;更以 “枸杞 +” 体验矩阵,打造杞植物料理餐厅、昆虫科普馆、民宿等多元场景。庄园不仅通过文旅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更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展陈枸杞主题艺术作品,让游客深度领略枸杞文化底蕴。
从田间的有机种植到实验室的技术攻关,从枝头的鲜果到货架上的多元产品,从传统的药材到文旅融合的新场景,宁夏枸杞不仅让 27 万从业者捧起了 “金饭碗”,更将千年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需求紧密相连。在贺兰山的守护与黄河的滋养下,这片土地上的枸杞产业正以更鲜活的姿态拥抱未来。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