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豆腐坊制作负责人在展示自己做的旧县豆腐。
■ 通讯员 江春凤 杨国鑫 涂辉煌 林玉洁 文/图
凌晨三点,上杭县旧县镇尧埔村的游永其已经开始忙碌点制豆腐的日常。对于这个老师傅来说,豆腐不难做,但要做得好吃却大有讲究。把头天晚上淘洗浸泡过的黄豆倒入电磨,磨出生豆浆,往生豆浆中冲入热水,搅拌均匀。
“以前是用石磨,很辛苦,现在用电磨省时省力。”游永其说。“卤水点豆腐,靠的就是一物降一物”。接下来是豆腐成型的关键——点豆腐。在旧县做豆腐,点浆原料是制作豆腐沥出的汁水经自身乳酸菌发酵而成的酸水,这样点制的豆腐健康又美味,旧县酸浆豆腐也成名于此。游永其用清水勾兑好酸浆的浓度,使其正好能让豆浆起豆腐,然后用葫芦瓢舀着酸浆在豆浆中慢慢游。胶凝后的豆浆上板,承压沥出水分,静置半个小时后,白嫩嫩的酸浆豆腐就做成了。此时,东方已亮,游永其设在家门口的临时摊点上,客人也陆续上门。当游永其做的豆腐从普通的摊点走上旧县百姓的餐桌时,旧县镇坝上的福建老字号客家坊做出的酸浆豆腐则摇身一变,成为即食豆干,正通过实体店和互联网的触角走出旧县。
2022年,外出创业的江九回家帮忙,负责自家客家坊豆腐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我知道一块旧县豆腐来得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决定回家帮忙,这是一种传承的责任。我们也在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探索,希望让更多人吃到我们旧县的酸浆豆腐。”江九说,客家坊的年产值达200万元,不仅添置了许多新设备,也不断在研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他们的目标是把产品卖得更远、更广。
“黄獐肉鹧鸪汤,也比不上旧县豆腐的香,祖祖辈辈它跟我说,做人像豆腐一样,平平淡淡才是真......”一首来自江九的原创音乐作品《旧县豆腐》,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如今,在旧县,像游永其和江九他们家那样的豆腐作坊有50余家,年产值达3000万元。“旧县豆腐”文化旅游活动等“豆腐+旅游”富民产业项目在旧县蓬勃发展。一块豆腐,代代相传,因时而变,映射了旧县豆腐未来发展要“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
一块块豆腐,是小产业的持久发展,正酿出旧县共同富裕的醇厚滋味。“我们将聚焦‘小豆腐大产业’的发展目标,促进产业,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形成旧县豆腐文化,进一步挖掘提升旧县豆腐品牌价值,让传统豆腐产业成为共同富裕的新动力。”旧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锐说。
【来源:闽西新闻网-县市区】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