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影响。了解胃溃疡的成因对于有效预防该疾病至关重要,同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能够降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保障人们的胃肠健康。
一、胃溃疡的成因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这种细菌可以在胃黏膜表面生存,并通过其产生的毒素和酶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例如,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氨能中和胃酸,使细菌周围环境的 pH 值升高,有利于其在酸性的胃环境中生存。同时,氨对胃黏膜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破坏黏膜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侵蚀胃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
(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
胃黏膜具有自我保护机制,但当胃酸分泌过多或胃蛋白酶活性增强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胃酸的高酸度环境以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如果没有足够的黏膜保护,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例如,在一些应激状态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减少,从而增加了胃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的风险,容易引发胃溃疡。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诱发胃溃疡。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常见的致溃疡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些药物抑制了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血流和增加黏液分泌的作用。因此,使用此类药物会削弱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和其他损伤因素的侵害。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增加胃溃疡的发病几率。
(四)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1. 饮食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可以破坏胃黏膜的黏液 - 碳酸氢盐屏障,使胃酸更容易侵入黏膜层。高盐饮食会使胃酸分泌增加,同时减少胃黏膜血流,增加溃疡发生的可能性。另外,长期进食辛辣、粗糙食物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
2. 生活习惯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因素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胃酸分泌失调。此外,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状态也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功能,增加胃溃疡的发病风险。
二、胃溃疡的预防策略
(一)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1. 注意饮食卫生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等物品,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未经彻底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和肉类,防止幽门螺杆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2. 保持口腔清洁
口腔也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的藏身之处,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对于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要及时治疗,防止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滋生并传播至胃部。
(二)合理使用药物
1. 谨慎使用致溃疡药物
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导致胃溃疡的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如果病情允许,尽量选择对胃黏膜损伤较小的药物。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米索前列醇等,以降低胃溃疡的发生风险。
2. 药物监测
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身有无胃部不适症状,如胃痛、烧心、反酸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三)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1. 健康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瘦肉等。减少酒精摄入,避免高盐、辛辣和粗糙食物的过量食用。进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 规律生活与心理调节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学会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维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减少胃酸分泌失调的情况。
结论
胃溃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药物因素以及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合理使用药物、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可以显著降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保护胃黏膜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已经出现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陈志伟 涿鹿陈志伟诊所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