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馨
曾经的普定县三兴村,村民们望着连绵的大山,总在琢磨如何让土地生出更多希望。如今,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田在山间铺展,一个个整齐的蚕房里“沙沙”声不断,村民靠着种桑养蚕,在大山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路。
清晨时分,刚从田间采摘的新鲜桑叶,成为唤醒蚕宝宝的信号。这些小家伙从休眠中苏醒后,陆续爬向桑叶,开始进食,啃食叶片的沙沙声在养殖区清晰可闻。随着进食进行,部分桑叶已显露出细密的叶脉,吃饱后的蚕宝宝则安静地停留在原处。
黄正文的桑蚕养殖场。
黄正文是土生土长的三兴村人。四年前,当他第一次提出要在村里种桑养蚕时,不少人心里都打了退堂鼓。在传统的农耕观念里,玉米、土豆才是大山里的“老伙计”,种桑养蚕听着新鲜,能不能成气候谁也说不准。但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一头扎进了这个陌生的领域。
“养蚕在当时的普定来说属于一个新颖行业,看到周边有人养蚕我就逐步进行了解,慢慢地接触下来,我觉得还是可行的。”普定县兴丝路种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正文说,得到了大家的帮助,身边也有懂技术的人,村里面领导也帮助指点,就慢慢克服下来了,现在相对来说技术已经成熟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年的摸爬滚打,他的桑蚕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养殖场已经能够同时养殖30张蚕丝。
清晨时分,刚从田间采摘的新鲜桑叶,成为唤醒蚕宝宝的信号。
产业的壮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去年,仅桑蚕养殖一项,就为他带来了70万元的收入。“去年毛收入在70万元左右,今年种的树叶多了就可以多养一点,收益大概在80万元。”
同时,种桑养蚕产业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从桑叶种植、采摘到蚕宝宝养殖管理等环节,都吸纳了当地村民参与,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在这里干活每天的收入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元钱,少的时候就是七八十元钱。”村民朱发光说。
长势良好的桑叶。
在普定三兴村的大山里,桑蚕产业就像一条绿色的“丝”路,连接起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相信在未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三兴村的村民们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文/图 林倚帆)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