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林口县将鹅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产业链,努力打造“土特产”,获评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鹅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主要做法是:
一、以白鹅体态为蓝图,构建“接二连三”全链条
为推进鹅产业高质量发展,林口县将大鹅整体形态作为发展框架,重点抓实“首、颈、腹、掌、羽”五个版块。“首”即抓基地建设。落实养殖计划和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将鹅产业纳入“四个体系”督导推进,全县大鹅年孵化能力发展到400万只,规模养殖场(户)达到47户,全县养殖总量达150万只,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出栏总量超过100万只,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颈”即抓产品加工。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投资1.5亿元的中林禽类屠宰加工项目,屠宰加工达到54万只,注册完成“百廿天”系列产品,重庆、成都、新疆等地均有合作伙伴发展订单生产,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鹅羽绒加工项目正在“开足马力”建设,2023年以中林鹅屠宰加工作为试点,精选收集70吨(鹅绒)鹅毛,实现销售收入700余万元。“腹”即抓带动就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就业体系,县域内孵化养殖、屠宰加工、美食餐饮等环节带动就业达5000余人,稳定就业岗位最高可拉动农民月工资性收入达3000元以上。“掌”即抓保障体系。为调动养殖户积极性,林口县紧盯“政策+科技”双保障,制定出台扶持办法,投入资金160余万元,对经营主体予以“贷款贴息”“以量限补”“保险补贴”等政策扶持。积极与八一农垦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开展合作共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白鹅品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切实提升养殖标准化、科技化能力。“羽”即抓规划展望。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现代农业振兴计划,积极谋划鹅肉加工、鹅血保健食品、鹅油日化用品等产业项目,力求将鹅资源“吃干榨净”。
二、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加快“黑土特产”提质效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列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来,撬动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投入达到近3000万元,6个鹅产业经营主体新建孵化车间、养殖基地、屠宰加工等项目,新建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新增30万只养殖规模,并提升150万只孵化能力,完成鹅文化主题推介传媒创建,进一步拉动全县鹅产业高质量发展。林口县始终注重发展鹅美食文化,总投资488万元的鹅美食文化展示中心,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即将竣工投产并对外开放。全县鹅美食餐饮企业发展到16家,县域外餐饮加盟企业达到23家,速冻产品、熏制鹅肉、塑封㸆鹅等美食产品已成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
三、以农业振兴为契机,争当“一县一业”排头兵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一直对林口县鹅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扶持,相继出台《全省鹅产业振兴计划》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林口县将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围绕“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主攻“五个环节”。一是主攻孵化养殖环节。统筹设施用地使用,尽最大力度向发展大鹅养殖倾斜,盘活国有农场、村集体现有资源,为养殖主体提供信息和资源平台,助力孵化养殖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主攻屠宰加工环节。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加快推进羽绒加工项目建设,补齐精深加工链条,争取在羽绒制品开发领域实现新突破。三是主攻美食餐饮环节。做精“舌尖上的美食”,积极争取“三品一标”和“黑土优品”品牌认证,让林口鹅美食走入高端餐厅、端上高端餐桌。四是主攻拉动就业环节。落实经营主体包保机制,扶持“中小微”升级“大龙头”,扩展鹅产业带动就业能力,源源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是主攻政策保障环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集群效应,竭尽所能做好向上争取,推进科技服务常态化,打通“最后一公里”,为致力在林口投资兴业的各界人士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