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

贵州黔东南:菜市“无人” 诚信有声

时间:2025-07-31 11:14:48作者:来源:人民网

敖嘉钰

今年7月,适逢贵州黔东南州庆时节。清晨,笔者来到位于从江县高增乡高增村的“无人菜市场”,只见陆续有提篮拎桶的村民来到这里,将自家待售的蔬菜摆放到货架上,每个筐篮上都备有二维码和一个小塑料袋,顾客既可扫码支付,也可把零钱放入袋子里。

“无人菜市场”设在高增村主街道旁的两个简易门面房里,面积20平方米左右。门头挂着的招牌上写着交易规则;“原生态家园菜市场,村民菜篮区请自觉投币,看好菜篮投币,现交支付”。

笔者在现场看到,货架上摆满了竹篮、水桶、塑料筐等,里面陈列着各类新鲜蔬菜,还有农家自制的副食品及调味料。一些比较贵的货物会标明价格,没有标价的按常规一元一把。

7点30分许,“无人菜市场”开始热闹起来,前来买菜的村民络绎不绝。大家自行挑选心仪的蔬菜,然后装袋、称重,扫码支付或投币便可完成交易。

“蔬菜很新鲜,都是自己种的,24小时供应。每天卖不完的蔬菜,卖主都会自动更新补货。”家住菜市场旁边的潘婢更告诉笔者,她每天都会来这里挑选时新的蔬菜。

笔者观察了许久,发现每个顾客卖菜后都会自觉付费。在这里,无需安装摄像头,买卖双方靠的是诚信。

吴桂花是高增村有名的种菜能手,经常把自家种的土豆和香菜带到“无人菜市场”出售。她说,在这里交易便捷又省心,不用花费时间守摊,更无需担心收不到钱。

77岁高龄的杨乃成,是“无人菜市场”的老摊主。她高兴地说,每年通过卖菜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用于补贴家用和支付孩子们的学费。

高增村无人值守菜市场的形成,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有些村民将自家种的蔬菜带到街上出售,因数量少,加之农活繁忙,就委托其他摊主帮忙照看。由于村里民风淳朴,讲诚信,不管菜摊有无人值守,卖菜的钱从未短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守摊的人越来越少,于是便催生了“无人菜市场”。

村委会对这一便民利民的新生事物给予大力支持,为“无人菜市场”提供了专用门面,并在市场门口安装了水龙头,方便村民清洗蔬菜,旁边的肉禽摊主还主动提供免费称重和找零服务,让市场服务更加贴心、便捷。

菜摊虽无人值守,诚信却掷地有声。

今年82岁的杨光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远近闻名的侗族大歌“歌师”,他见证了“无人菜市场”买卖双方30年诚信的双向奔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江流行着一句口号:‘远学大寨,近学高增’。说的是高增人勤劳朴实、诚实守信。”杨光锦自豪地告诉笔者。

高增村是高增乡所在地,全村448户1992人,是一个侗族群众聚居的传统村寨,民族风情浓郁,村民们长期以来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群众将自家富余的蔬菜放在‘无人菜市场’售卖,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成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而且创新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增村委会副主任吴寒松告诉笔者。

下午2点,笔者在“无人菜市场”遇到前来菜摊补货的村民杨夏家乐。她数了数自家摊位塑料袋里的收获,零零碎碎有22元。

“微信里也收到50多元呢!晚上要带孙子去鼓楼唱侗族大歌,零钱可以给孙子买些吃的。” 杨夏家乐高兴地说。

淳朴民风历久弥新,成就了高增侗寨“无人菜市场”的诚信美名,让这个偏远的山乡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用诚信“保鲜”,高增侗寨“无人菜市场”折射出乡间情暖,彰显了和美乡村新风貌。(黄思铭)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83129228 1870136889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