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冰棒的箱子,爆米花机器……
一组组微型榫卯木作
像是打开了时光之门
让很多人的儿时记忆浮现在眼前
这些“老物件”都出自
一位70多岁的“老南京”之手
来听听他和微型木作的故事↓
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子里,堆着几十件大大小小的自制工具和木料,这就是南京市民陈和生的木作工作室。陈和生今年76岁,退休前是位会计,没有学过一天木工,但是对这些木头的兴趣,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陈和生: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家里面搞装修,请了远亲朱爷爷来干活。我觉得朱爷爷很神奇,多粗的木头锯子呼哧呼哧地就锯断了,原来很毛糙的木板,他用刨子推了几下顿时就光滑了。每当他干活的时候,我都在旁边看着,他们吃饭的时候我就玩他的锯子。看我这么喜欢,朱爷爷走之前就把锯子送给了我,它伴随我60多年了。
这把锯子既是朱师傅赠予他的启蒙礼,也见证了他从孩童到古稀之年的木作历程。陈老用它做过儿时的红缨枪、小轮船等玩具,长大工作后又抽空做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小板凳、小椅子。
2009年陈和生退休以后,有了更多时间投入木工制作这一儿时的爱好。他开始研究制作一种微型榫卯结构的木作,希望能在这方寸之间,把20世纪60~80年代的城乡生活复刻出来。
他的作品,全靠榫卯结构拼接木构件,也没有过于精细的打磨和涂彩。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陈老做出了“黄土地”“南京老行当”和“市井烟火”三个系列共两百多件套微型木作,让那些消失的时光在指尖重新“活”过来。
陈和生一年四季常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探访,就为了能将这些老物件再现得更加“传神”,不仅要做好器物的“表”,还要把“里”表现得一清二楚。
最近,他正在酝酿制作老粮站的微型木作。为了做好粮站里的米面磅秤,他跑到南京市钟灵街的一处废品收购站,仔细观察研究那里的一台老磅秤,还做了详细的笔记。可在制作过程中却发现磅秤台板不能像实物那样可以摇晃,于是他顶着高温第二次来探访。
除了在作品的细节上一丝不苟,陈老还给自己的微型木作配上文章,每篇长达两三千字,几年来他已经写了160多篇。
几十年前,几乎家家有自行车,修车摊子如天女散花般遍布南京街头巷尾。塞满工具和维修配件的黑色铁皮柜终日立在街头。柜子的“龙门架”上,白天挂了些自行车篓、链条锁、“蟹”钳锁。几乎没人要的自行车内、外胎,一年365天日晒雨淋挂着,那是修车人在给自己做着无声广告。
这些配文不是简单的作品介绍,而是把陈和生70多年的人生见闻浓缩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寄托了对后辈满满的期许。
最近几个月,陈和生的作品正在南京市文化馆展出,它们像是打开了充满老南京烟火记忆的微缩世界,受到大家的喜爱。
如今,陈和生老人已经是南京市玄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代表性传承人。他每天依然要在工作室忙碌6个小时以上,而这些独一无二的作品以后也都要捐赠给博物馆。
陈和生老人的每一件微型榫卯木作
都如同时光的定格
永远地保留了这座城市的烟火记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