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天龙山景区成为太原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同时拥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荣誉的12家单位之一,荣列全国文博文旅行业的第一方阵。
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列入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晋商博物院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太原市顺利开展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了300余处“三普”文物的复核任务,并新发现了30余处珍贵文物。
2024年全年,太原市文物景区、文博场馆接待游客1212.1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4832.14万元,我市不同类型的文博单位以不同的方式和形象迎接八方来客,无论是太原市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他们或是沉浸于锦绣太原的历史文化,或是探寻时间的痕迹,都能在太原市文博场馆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理想之地。
过去的一年,太原市持之以恒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类博物馆,倾力构建“博物馆之城”,为太原市文物事业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保护第一
考古实证太原历史
太原市文物系统夯实文物保护根基,推进深化考古,实证太原历史。
晋阳古城遗址的二号建筑基址,作为目前揭露面积最大、最为完整的唐五代时期寺院基址,其本体保护项目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此外,晋祠圣母殿彩塑保护修复等4处修缮项目方案也已获批,而阳曲县大王庙大殿壁画等5处修缮项目已完工并通过验收。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晋祠碑碣壁画、永祚寺等2处数字化保护项目已成功结项并通过验收。同时,大关帝庙等5个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已立项,其中3个项目的方案已获得批准。国家文物局试点开展的晋祠古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验收。
持续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并配合开展第六批省保“四有档案”编制,开展太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梳理文物名录。
深化考古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加速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及一期工程建设。
深化文明守望工程,公布45处可认养文物建筑名单,拓宽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途径。深化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全省推广。
有效利用
四类博物馆展风华
持续打造经典博物馆品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使该市成为全省一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全市博物馆总数达101座,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建设提上日程。太原市博物馆的“何以山西”博物馆主题研学线路和“晋阳荣耀”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分别荣获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和优秀案例的荣誉。
太原市持续致力于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成功赴希腊展出,利用科技手段为文物赋能,向全球观众展示了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与瑰丽。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深入挖掘‘国保’实物样本中的文化内涵,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因和元素,使文物更加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持续打造群众博物馆。依托唱经楼、玉堂春等府城古建遗存,建设“小而精”“专而美”的特色专题博物馆,与群众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持续打造红色博物馆。梳理整合太原市红色资源,编制《太原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传承红色基因,荣获全省第三届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优秀讲述人”7名,荣获山西省第四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和志愿组“双第一”。
挖掘价值
打造文物旅游热点
加强文明研究阐释,举办“晋祠学”学术交流会,助力太原市文化建设与发展。
第三届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大会、黄河石窟寺联盟大会、第二届万里茶道国保单位联盟大会相继召开,持续发挥黄河寻根问祖、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的平台效应,深入挖掘并阐释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进一步提升三晋文化的影响力,并增强太原市文物业界在国内外的话语权。
深化“省校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复旦大学安介生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我市文物考古研究专家常一民研究员及其团队,以及名家工作室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课题研究。
打造文物旅游热点门户城市,经过5年申报创建,晋祠天龙山景区成为太原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精品景区金字招牌不断擦亮。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我市文博单位接待游客人次和门票收入均实现了显著增长。例如,在2024年中秋假期,太原市文物局直属文物景区、文博场馆接待游客18.93万人次,门票收入265.59万元,同比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5.50%和116.35%。此外,2024年元旦假期,太原市主要景区、公园、旅游休闲街区共接待游客112.03万人次,门票收入2990.45万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226.71%和489.3%。这些数据表明,我市文博单位的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不仅在特定假期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而且在全年范围内也持续提升,文物经济对社会贡献率持续提升。
加强国内外交流互鉴,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再次走出国门赴希腊,吸引世界目光,推出“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广西站)等23场展览国内巡展,引进“玉耀长河—凌家滩文化展”等8场展览,赴同济大学举办“名都自古并州”展及系列宣传,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
融合发展
城市文脉生生不息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国务院核定发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一级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和天龙山博物馆,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殊荣,为2024年的文博文旅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标志着新的征程和新的起点的开启。我市文物系统加强管理服务,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的过程,充分享受文物保护成果和优质文化资源;以考古为基,以学术为本,研究好阐释好晋阳文化、三晋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走下高台、走近百姓,让文物活起来,点燃文化烟火气,讲好太原故事;该市正积极构建“科技+文物+文化”的融合发展矩阵,加速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今后,围绕持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文明守望工程,要以世界眼光做好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等遗产保护研究传承,推进东山古墓考古发掘,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城市文脉生生不息。
围绕持续打造“博物馆之城”,推动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建设,博物馆数量、质量双提升,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发挥该市101座各级各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强化文物古建筑活化举措,精心打造“小而精”“专而美”的社区博物馆,使优质文物资源触手可及,惠及广大民众。
致力于持续传播太原、山西乃至中国的文化魅力,凭借太原市丰富的文物资源,持续推进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等国际交流项目,深化该市文物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擦亮“唐风晋韵·锦绣太原”的文化品牌。发挥好黄河寻根问祖、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作用,扩大该市发起的黄河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朋友圈”,增强太原知名度、美誉度。
围绕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充分挖掘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特色文化资源,建立完善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工业遗产、文化生态协同保护机制,加大革命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力度。深化文物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田”,又要积极拓展“吃住行游购娱”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田地”,丰富旅游业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归属感,为全市加速成为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