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王晶
在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大环境下,一家成立仅两年多的国资基金正以“逆周期”姿态开拓硬科技领域。作为北京顺义科技创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北京顺创产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创产投”)目前管理着11支基金、规模超过30亿元,投资项目涵盖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关键产业。
“我们是市场化运营的‘基金改革试田’。”顺创产投管理合伙人杨阳说道。这支从头部金融机构选拔人才组成的专业团队,在党建引领下突破体制限制,形成了独特的“双轨
制”运作模式:既承担着顺义区产业金融平台的使命,又以完全市场化机制实现高效决策。正是这种基因,使其在行业低谷期仍成功募集到北银理财等严苛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银行理财资金肩负着对个人投资者的兑付责任,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最佳认可。”
消费、文娱领域因“来钱快”备受追捧时,顺创产投却死磕高端制造领域。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方面,助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园发展;第三代导体领域,致力于解决芯片国产化难题;航空航
天领域,则承接北京航空航天产业带的产业转移工作。
杨阳算了一笔战略账:“经济价值排第二位,社会价值才是首位。华为、小米突破技术封锁时激发的全民信心,远比短期利润更有意义。”这一理念,与国务院国资委倡导的“耐心资本”不谋而合,强调以长期投入换取技术突围。
高端制造企业的财务表现往往存在滞后性,对此,顺创产投设计了独特的三维评判体系:
一是创始人特质,包括自驱力、资源整合力和产业洞察力;
二是行业理解深度,是指对产业链痛点的精准定位能力;
三是技术工程化路径,即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可行性。
团队每年实地走访企业超300家。“好企业不会举着融资牌上门,我们得像‘牛马’一样跑遍产业链,在对比中发现真正的产业破局
者。”杨阳这样比喻。
顺创产投为未来3—5年设定了三大目标:
在规模上,计划实现50亿元实际投资额(当前存量超10亿元);
在价值闭环方面,通过项目退出反哺LP,以此吸引增量资金,进一步扩大产业扶持力度;
在生态使命层面,致力于锻造“卓越·专业·担当·共赢”的产业金融标杆。
“每分钱都要成为产业升级的燃料。”杨阳强调。在顺义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蓝图上,这支年轻基金正以耐心资本为利器,突破高端制造领域的重重壁垒,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