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

清凉经济乘“热”而上 多元业态释放消费新活力

时间:2025-07-14 13:57:15作者:来源:上海证券报

 从水上乐园的欢声笑语到避暑胜地的游人如织,从清凉家电的热销到夜间消费的火爆——在这个炎炎夏日,清凉经济乘“热”而上,以消暑、避暑为主题的多种业态激发了消费活力。

  专家表示,当前,体育、文娱、旅游、餐饮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更成为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引擎。

  清凉消费“热”力十足

  “天气炎热,我更愿意在清凉消费方面增加预算。”北京市民张文全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高温天气带动了相关家电热销,空调、风扇、冰箱等家电产品的销量大幅增长。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王晓雁日前表示,从6月24日开始,东北地区、内蒙古持续高温,空调销量大增,小米空调销量最高达到去年同期的20倍。

  防晒系列的夏装销售也实现增长。京东销售数据显示,京东“6·18”全周期,原纱防晒衣成交额同比增长150%,超高倍防晒霜增长140%,户外防晒皮肤衣、脸基尼、遮阳帽+防晒口罩两件套等防晒品类成交额同比倍增。

  部分地区还打造了以避暑为特色的文旅活动。7月5日,上海玛雅海滩水公园首届“泰浪狂欢节”开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泰式泼水节。同样位于上海的耀雪冰雪世界,于6月21日至8月31日围绕雪、水世界打造“0度冰爽夏天”主题活动。

  多地拿出“真金白银”激活消费:黑龙江推出夏季旅游优惠举措,部分景区实行门票折扣;海南于7月1日至9月30日发放4000万元“夏季清凉补贴”,还配套了2000万元餐饮专项补贴,108项省级文体旅活动也将同步启动。

  夜经济“点亮”夏日消费

  夏日夜晚,没有了白天的酷热,成为消费的黄金时段。夜市、夜间景区、24小时书店等夜间消费场所人流量较大。商务部去年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在旅游人均消费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

  在南京,新街口商圈携手夫子庙、老门东、熙南里等区域,共同推出了中国秦淮灯会、新街口跨年灯光秀、熙南里咖啡艺术节等一系列“夜之金陵”品牌活动。在济南,9处国家级与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8家旅游休闲街区,4个省级“好客山东”文旅主题市集近期吸引了大量游客。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济南夜间旅游相关消费同比增长13%,过夜游客数量增幅突破7%。

  “‘2025不夜重庆生活节’将于7月11日启幕,持续至9月,将统筹开展200余场系列消费促进活动。”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彭和良在日前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将通过场景创新与数智赋能,培育百亿级夜间消费市场,联合打造“中国夜经济第一极”IP,提升川渝国际消费影响力。

  “在政府消费券等推动下,今年夏季消费的核心趋势是‘夜经济’的增长,表现为餐饮娱乐夜间营业额增加、沉浸式文化夜游项目火热。”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蒙双表示。

  多元融合构建消费新生态

  今年暑期,体育赛事、研学活动、科技体验等多元场景也在激发消费活力。“苏超”赛事热度激升,粤港澳大湾区各类赛事接连不断,带动了相关区域各类消费增长。

  在蒙双看来,赛事与文旅场景天然深度绑定,部分地区构建“参赛观赛+在地体验”的复合消费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与消费频次,将短期赛事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生态,实现“办赛”与“兴城”双向赋能。

  研学经济也在升温。据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发布“夏日研学,走读北京”10条研学主题线路,涵盖“进京赶考”红色足迹、戏曲民俗、非遗体验、科技启蒙、地质考古、自然探秘等丰富内容。

  与此同时,“科技范”也在激发城市魅力。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新增“盛唐幻夜”全息投影秀,以科技再现《霓裳羽衣舞》;城墙景区每周五晚推出“星空交响乐”专场,让游客在城墙下欣赏音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新增“数字兵马俑”互动展,通过AR技术让游客“唤醒”兵马俑。

  蒙双表示,依托地域文化打造独特IP,须提炼本地文化符号,并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深度互动。还应考虑科技赋能场景创新,增加互动技术提升体验。精准分众的场景设计也很重要,例如适合年轻人的露营、直播、探店等场景,适合亲子家庭的科普展、亲子工坊等。

  “相信随着各地促消费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项扩消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暑期消费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7月1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指导各地结合暑期消费特点和地方特色,多措并举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优化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促进夏日消费持续升温。


清凉经济乘“热”而上 多元业态释放消费新活力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