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命题。近年来,伊美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关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工作新模式,深度剖析“智防+人防”双轮驱动模式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展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交融共生的善治新图景。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传统警务模式存在“响应滞后、信息割裂、防控被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治安管理的复杂需求。面对挑战,伊美公安分局积极探索科技兴警之路,以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智能感知网络为核心,通过“高空、地面、网络三维联动”,全力打造“高效、智能、便捷”的智慧派出所,推动警务模式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为区域治安管理注入全新动能。实施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警务战略。
伊美公安分局聚焦警务指挥效能提升,投入专项资金对综合指挥室进行全面升级,构建起集警情接处、案件分析、视频研判、信息报送、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情指行一体化中枢。指挥室内实行24小时民警在岗值班制度,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民警可在接警后迅速掌握出警现场的基础情况,提前制定处置预案,为警情的妥善快速处置奠定坚实基础。
当民警到达现场后,4G执法记录仪实时回传现场画面和信息,综合指挥室依托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信息进行深度研判,并将新情况、新线索及时反馈给处警民警,实现指挥与处置的高效互动,大幅提升处警效率。目前,辖区8个派出所的综合指挥室已全部完成升级改造。
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分局积极拓展智慧警务应用场景。设立松韵新城为“数字门牌”全省试点小区,通过数字化门牌管理实现人口信息精准采集与动态更新;打造林都御景智慧小区,集成智能门禁、视频监控、周界防范等系统,提升小区安防水平。同时,制作警格沙盘、辖区VR全景视图、4G记录仪终端和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探索以8警格为核心的警网融合管理新模式。综合指挥室通过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实现对辖区治安状况的全面感知和精准把控,有效推进“两队一室”高效运行,使其成为平安伊美建设的“治安管理第一阵地、服务民生第一窗口、化解矛盾第一平台”。案件办理队依托综合指挥室分析研判的线索,精准打击违法犯罪;综合指挥室则根据警情案件信息,科学分配巡逻警力和路线,形成指挥与实战的良性互动,牵引“两队”工作提质增效 。
分局围绕智慧警务建设规划,深化智能联控技术应用,全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以“雪亮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视频数据联网整合工作,将中小学幼儿园、商场超市、KTV、宾馆等视频数据引入专网。将哈啰助力单车管理系统、出租车定位管理系统、公共汽车管理平台、安防云一键报警系统接入综合指挥室,有效提高了对辖区行业场所的管控能力,提升了对寻人、寻物类警情的处置能力,强化了派出所的主防能力。
接入市局行为分析AI预警平台,布设具有人员聚集、声强突变、肢体冲突、人员倒地等带有AI分析功能的摄像头,全年累计预警30000余次,极大提升情报信息获取能力。让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先、化解在好。打造校园立体安防模式,将AI分析预警和智能识音器终端布设在学校卫生间、走廊等监控走访,无死角安全校园。
为提升警务工作的机动性和覆盖面,分局组建了警用无人机编队,可进行空中巡逻、拍照取证、实时回传、人像比对、搜索救援、宣传防范等任务,提高警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派出所出警时,警力赶赴现场过程中,警用无人机快速升空,最短时间内即可到达现场介入警情处置,等待处警警力赶到现场后协助民警处置警情,有效策应“1、3、5分钟”快速反应圈,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警情状况。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相机、喊话器等专业设备,无人机还可开展空中拍摄取证、喊话劝解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处警实效。利用警用无人机搭载喊话器、警灯等设备,在大型活动现场、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巡逻防控和平安宣传,结合真实案例,广泛宣传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知识,引导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助力辖区平安建设。利用警用无人机协助民警开展打击违法犯罪工作,其搭载微光或热成像相机,摆脱地形、夜间等条件限制,对特定区域和目标进行高效搜索,从高空视角协助民警开展线索摸排、嫌疑人搜寻、定位跟踪等工作,使藏匿在暗处的违法犯罪分子和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逃遁,为打击违法犯罪、破获治安案件、抓捕违法人员提供技术支撑。
伊美公安分局通过推进“三个一”工程建设,智慧派出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警情处置方面,依托情指行一体化中枢和全域感知网络,警情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处警效率提升30%以上,群众对警情处置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在治安防控领域,AI预警系统和无人机巡逻防控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辖区内各类案件的发生率,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5%以上,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智慧警务的推进也极大减轻了民警的工作负担,让警务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实现了警务工作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的转变。
伊美区委、区政府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基层治理核心任务,立足“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目标,经全局谋划、前瞻布局,打破传统多中心分散格局,对伊美区综治中心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大厅进行升级改造,并确立“四个一”目标:
一窗受理——18个部门集中入驻
一站调处——纠纷化解全流程闭环
一网通办——对接市级治理平台
一心为民——首创“一杯热饮”暖心服务
采用“常驻+轮驻+随驻”模式,18家职能部门覆盖信访、警务、司法、住建、民政等关键领域部门入驻矛调中心大厅。大厅按功能划分为四大核心区域:
1. 引导受理区:统一接待群众来访及线上诉求;
2. 多元化解区:整合调解资源联动处置纠纷;
3. 指挥调度区:统筹案件分拨与协同处置;
4. 信访服务区:专业化对接信访事项。
第一步:精准登记——对群众来访以及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反映的矛盾纠纷,110非警务警情、上级交办,下级或有关单位报告的矛盾纠纷,分类编号统一登记,出具《受理告知单》同时上传至伊春市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
第二步:智能分诊——一般性矛盾纠纷由镇(街道)综治中心和所属部门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区综治中心组织相关部门会商化解,民生事项由主管行业部门解决。
第三步:多元化解——完善纠纷解决“流程图”,通过整合多方力量,采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手段,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物业纠纷、损害赔偿及其他矛盾纠纷进行联动调处。
第四步:双心护航——法律顾问解答“法结”,心理咨询师疏导“心结”,让矛盾化解更彻底;
第五步:全程督办——推行“一案一档”工作模式,建立提示、催办、反馈等制度,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实时跟踪、动态掌握和精准督办。
第六步:回访巩固——满意度调查确保案结事了。
当群众带着焦虑走进大厅,我们递上的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三步暖心法则”:
暖手——四季备有温热的茉莉花茶、姜枣茶;
暖耳——工作人员首句必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
暖心——设置圆角防撞家具、私密调解室,让群众感受到尊重与安心。“以前跑七八个部门的事,现在一杯茶没喝完就解决了!”——这是群众给我们最真实的评价。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伊美区综治中心的实践印证了:
“多中心合一”不是简单拼桌,而是服务重构;
“一杯热饮”不仅是礼仪,更是治理温度的传递;
“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在于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加强“智防”建设、巩固“人防”实力的基础上,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需要通过“流程重构”实现深度嵌套。伊美区前进街道办事处红松社区在智汇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首创了“一码三平台”服务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社区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还推动了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治理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面对社区老人多、办事往返奔波累的难点,红松社区构建全流程线上申办通道,开发“帮办码”微信小程序,居民扫码即可在线提交居住证明等高频事项申请,实现“申请-审核-反馈”全流程线上闭环。
作为社区服务的“数字窗口”,扫码即享事务办理、服务预约、电子阅读等9项便民服务。居民无需下载应用,仅需扫描二维码即可直达所有服务,享受“指尖上的便民服务”。推行网格员“零跑腿”代办机制,按网格划分责任区,公示网格员联系方式,居民扫码后可直接联系对口工作人员;网格员最晚2小时内响应申请,上门核验材料并全程拍照留痕,代办结果通过系统反馈由网格员送达,确保居民“足不出户”办成事。并且建立服务评价与动态优化体系,在小程序内嵌入满意度评价功能,居民办理后可对服务效率、态度等打分,评价结果同步至社区后台,差评事项需24小时内整改并反馈。
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办事模式的时空限制,将原本需要居民往返奔波的事项,转化为线上便捷操作,大幅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居民跑腿次数,实现了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的进步,后台还可以通过AI分析高频需求,动态优化服务清单。截至目前,“帮办码”已为56名居民提供服务,实现群众“零跑腿”办理率100%,服务全程留痕率100%;居民办事平均耗时从2天缩短至几小时,满意度达98%以上。
"以前办老年证要跑三趟,现在扫个码,茶没凉证就到手了!"这是72岁张大爷的亲身体验。
针对社区内独居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红松社区特别推出 “智汇助老卡平台”,为老年群体编织了一张智能化的安全与关怀网络。通过实时定位、电子围栏及轨迹追踪功能,全天候保障老人安全。每张助老卡均设置了家属电话、网格长电话、120急救中心等信息,并与辖区的网格长进行绑定。通过wifi+基站定位,实时显示每位老人的所在位置。结合历史轨迹,生成轨迹热力图,对老人的活动进行分析。设置安全围栏范围,佩戴老人在离开该区域后,系统自动将老人位置信息发送至绑定人,及时获得老人的最新位置信息并进行询问等操作。实现“一人一卡,多方联动”,用科技筑牢居家养老安全网,让关爱永不掉线。平台还可以通过助老卡及其关联的智能设备,实现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实时跟踪与记录,可动态掌握老人的健康数据。同时,紧急呼叫功能为老人在突发状况下争取了宝贵的救援时间,确保他们能及时获得帮助,大大提高了生活安全感。目前,已有 23 位独居老人纳入该平台服务,切实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华脉、广易小区,红松社区积极推进“智慧化社区平台”建设,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社区管理的精细化。社区在小区内安装了 11 台高清摄像头,实现全区域监控覆盖,有效提升了小区的安全防控水平,为居民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同时,采用垃圾分类智能提醒系统,通过 AI 摄像头识别居民投放行为,并进行语音提醒,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居民的环保意识。此外,利用车辆识别算法监控设备,对消防通道进行车辆管控,实时检测违停车辆并语音提示,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阻,为社区消防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智慧化社区平台”的建设,小区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红松社区与市文广旅局联合打造了“智汇电子图书平台”。该平台汇聚了市图书馆里丰富的电子书资源,涵盖文学、历史、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座零门槛、零距离、零时差的“云端图书馆”。居民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随时随地访问平台,开启阅读之旅,享受知识的滋养。社区采用网格员定向推送的方式,将数字阅读平台二维码全面覆盖至社区内 6 个小区、10 个居民微信群,精准触达超 1600 户家庭。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在社区内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促进了智汇阅读风尚的形成,为打造书香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理的真谛在于“刚柔相济”,伊美公安的无人机巡航的精准调度是“刚”,综治中心一杯茶下的邻里温情是“柔”;红松社区的“智慧化社区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精细化是“刚”,“一码帮办”让社区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走进居民家是“柔”。当算法精度与人文温度共振,基层善治的和谐乐章方能奏响。“智防+人防”的探索证明:真正的智慧治理不在于技术替代人类,而在于智汇能力与人文智慧的创造性结合。未来的基层治理,必将是精准算法与模糊艺术、数据流与情感流、电子网格与邻里网络深度交融的善治新生态。
展望未来,伊美区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不断优化精细“智防+人防”,持续深化“服务零距离、矛盾不上交”的伊美路径,拓展服务群众水平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加强全区各单位的沟通与互动,整合各方资源,倾听群众需求,让“智防+人防”建设更加贴合实际。我们坚信,在科技的赋能下,伊美区将不断开创基层治理工作新局面,为群众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家园。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