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品 | 异观财经
作 者 | 夜叉白雪
近日,中国飞鹤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从披露的数据看,营收同比减少9.4%、毛利同比减少17.8%、净利同比减少46%。连续四年稳居婴幼儿配方奶粉全球销量第一的飞鹤,如此业绩很难不引发市场担忧,其未来成长性堪忧。
业绩滑坡加速中
最近几年,飞鹤营收和净利润双双承压。2021年营收增速放缓,之后连续两年营收负增长,2024营收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速仅为6.2%。进入2025年,飞鹤面临的业绩压力不断增大。
营收方面,飞鹤上半营收91.5亿元,同比减少9.4%。
对比之下,伊利集团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4%至619.3亿元。伊利表示,“婴幼儿奶粉业务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根据媒体报道,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市场份额跃居全国第一。
不同概念之下,飞鹤和伊利是不同的“第一”。但从侧面可以看出,伊利婴幼儿奶粉业务很可能是飞鹤的“劲敌”;贝因美上半年收入13.6亿元,同步减少4.4%。
如今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飞鹤想要守住自身的行业地位,越来越难。
净利润方面,飞鹤上半年期内净利10.3亿元,同比减少46%。
相比之下,伊利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减少4.4%,扣非净利提高31.78%;贝因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4%。
值得一提的是,向来投重金在营销上的飞鹤,今年上半年营销开支同比减少近4亿元,这部分省下来的营销费用,是否意味着给飞鹤释放了近四成的利润呢?
飞鹤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营收结构单一。
飞鹤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幼儿配方奶粉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乳制品收入和营养补充品收入。一直以来,飞鹤的收入主要来源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销售收入,该部分收入为飞鹤贡献了超九成收入,收入依赖单一业务,抗风险能力弱,新出生人口减少导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萎缩,重点依赖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销售收入的飞鹤已失去成长性。
其次,重营销,轻研发。
飞鹤的销售费用多年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飞鹤的销售及经销开支分别达到52.6亿元、67.3亿元、65.4亿元、67.1亿元;而在2024年,飞鹤该项支出同比增加7%至71.8亿元,营销费用率略有上升。
今年上半年,飞鹤在营销方面的开支31.7亿元,同比减少10.2%,营销费用率为34.7%,略低于上年同期35%的费用率。
今年上半年,飞鹤包含研发费用在内的行政开支同比增长4.7%至7.7亿元,飞鹤上半年营销开支是行政开支的4倍之多。
2021-2023年,中国飞鹤研发费用分别为4.26亿、4.93亿和6.11亿,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87%、2.31%和3.13%,虽然研发费用有所提升,但相比销售费用,实在微不足道。
最后,产品质量遭质疑。
中国飞鹤也多次因质量问题被投诉。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7日,中国飞鹤投诉量高达2635条,而竞争对手贝因美也只有464条投诉信息。中国飞鹤的投诉量是贝因美的5.7倍,中国飞鹤的投诉量远超同行。
多位消费者表示所购买飞鹤奶粉发现异物、虚假宣传等。涉及产品包括飞鹤星飞帆、飞鹤卓睿等。消费者从飞鹤奶粉发现虫子、黑色杂质、虫子、黑色线头等。有消费者表示,在京东商城购买的飞鹤奶粉存在黑色结块,商家拖延、京东客服不处理。更有消费者孩子在吃过有异物的奶粉后身上起疹子、哭闹不止,医院检查后确诊皮炎、急性肠炎。
(图片来自黑猫投诉)
食品安全无小事,尤其在有着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婴配粉行业。
当然,飞鹤业绩承压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近年来,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滑,2016年到2024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883万人、1765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1062万人、956万人、902万人和954万人,虽然2024年去全年出生人口较2023年有所增长,但出生率下滑整体趋势并未改变。人口红利消退,低生育率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市场总量持续收缩是最大基本面风险。
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总体继续呈现下滑态势。根据AC尼尔森数据,2024年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下降7.4%,销售额下降幅度有所收窄,相比较2023年,下降幅度收窄2.4%。
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竞争,已从增量变存量,国内外奶粉品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存量竞争时代,飞鹤所在高端行业竞争加剧。飞鹤的“星飞帆”曾是国产高端奶粉的代表,但近年来,伊利金领冠、君乐宝、澳优等品牌纷纷推出高端产品,价格带与飞鹤高度重叠。同时,外资品牌如惠氏、美赞臣、A2等通过降价促销抢占市场,飞鹤的高端溢价优势被削弱。
经济环境变化下,消费者对高端奶粉的价格承受力下降,性价比成为重要考量。竞品(尤其部分外资品牌和新锐国产品牌)的降价促销加剧了价格战压力。
飞鹤依赖的高端化和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