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谷的8月,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炙热。层层叠叠的坡地上,红缨子高粱谦卑垂首,与挥镰的农人共同勾勒出黔北大地的丰收图景。这不仅是一场自然的馈赠,更是茅台集团与农民携手奏响的乡村振兴交响曲。
8月4日,“丰收敬粮农 质量承千秋”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在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隆重举行。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与农业专家、政府领导及2000余名各界代表共襄盛举,共同见证这一年度盛事。
种子革命:从118天生育期到99%支链淀粉含量
为何茅台如此看重红缨子高粱?答案藏在它独特的品质特性中。
红缨子高粱不是普通的农作物,而是酱香白酒的“芯片”。相比普通高粱,它富含多酚类物质,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高,不易老化、耐蒸煮,孔隙透气性与支撑性俱佳,恰能适配酱香美酒“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复杂工艺,为酒体风味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张德芹也表示:“红缨子高粱的丰收,预示着茅台酿酒原料的坚实保障。”
活动现场,茅台集团首席育种专家涂佑能发布了红缨子“519”第七代高粱种,标志着茅台种业研发取得新突破。据介绍,相较前几代品种,“519”实现了三大革命性进步:生育期缩短至118天,株高降至210.1厘米,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完美适配机械化收割,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同时亩产逆势提升至367.55公斤,支链淀粉含量达99.00%,单宁含量降至1.37%,品质更优。
“一粒种子,是这片土地收获的希望。”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表示,助农丰收是茅台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2022年,茅台启动“种子计划”以红缨子公司为主体进军种业,近三年科研投入超1200万元,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等顶尖机构引入分子育种技术,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12项,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将这粒"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这颗“金粒子”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辉煌答卷:在全国10余省(区、市)推广种植超3000万亩,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累计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100亿元。不仅入选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典型开发案例,还通过全国首批种子认证,正式纳入国家种业体系。
“质”胜宣言:四个“服从”背后的产业链重构
“当产量与质量发生矛盾时,产量服从质量;当效益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效益服从质量;当速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速度服从质量;当成本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成本服从质量。”这四句刻在茅台有机高粱基地的宣言,揭示着白酒行业最严苛的质量标准。
茅台对质量的追求,从一粒种子开始。早在2001年,茅台就启动了有机高粱基地建设,将其视为酒厂的“第一生产车间”。截至目前,茅台已累计投入超18亿元,从种子、有机肥到生物制剂、绿肥种子,再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全方位为粮农护航。
基地建设不仅关乎原料质量,更是茅台反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如今,茅台有机高粱基地覆盖仁怀、习水、金沙、播州、汇川5县(市、区),有机认证面积达100万亩,常年种植面积超60万亩,形成了“一证、一图、一地、一库、一网”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耕、种、管、收、储、运全程可控可溯。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在活动中指出,赤水河谷的坡地轮作制让高粱与其他作物交替生长,深根系固土保水,浅根系固氮养地,形成了“种高粱就是守家园"”的生态智慧。
贵州省农科院旱粮(高粱)研究所所长张立异则点赞茅台的绿色闭环:“酒糟变有机肥、饲料、生物质沼气,实现了‘从红粮到酒香,从酒糟到粮田’的循环。”这种循环农业模式,既保障了原料质量,又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共富逻辑:从“三免一保”到850万农户增收
在茅台的反哺体系中,粮农始终是核心。
自2003年起,茅台构建“三免一保”(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机制,收购价从2元/公斤提升至11.2元/公斤,远超市场均价。仅2025年,茅台便为粮农发放种植补贴超18亿元,覆盖仁怀、习水等5县(市、区)的60余万亩基地。
粮农王满的故事是这一模式的缩影:四年间,她将承包地面积从185亩扩至610亩,带动3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发放工资72万元。类似的案例在赤水河流域并不鲜见——长岗镇粮农母应国靠种高粱供三个子女上大学,九仓镇徐付生从打工者转型为“土专家”,年收入超4万元。截至目前,红缨子高粱累计创造农业产值750亿元,带动850万农户增收10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茅台集团董事长张德芹在活动现场强调:“企业的根基在乡村,责任也在乡村。我们将继续以‘种子+技术+订单’的模式,让红缨子高粱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这种从土地到品牌的价值循环,正在赤水河畔书写新的篇章。
值得关注的是,当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人王刚手持柏枝绕仓行“澄境驱秽”之礼,当《茅台红缨子高粱赋》的吟诵声回荡在赤水河畔,这场融合“祭天、敬地、礼贤”的归仓仪式,正在完成从农耕仪式到文化IP的蜕变。
2024年,茅台首次启动了“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特色文化活动IP,以最质朴的方式,感恩天地自然馈赠,表达崇农、敬农、爱农情怀。今年,茅台得到了国家级平台的认可,把活动升级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就是想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规格、更诚的礼遇,致敬父老乡亲,彰显茅台“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价值追求。
这种文化觉醒正转化为品牌势能。红缨子种植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其承载的坡地轮作制、生态智慧等价值被深度挖掘。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张立异表示:“茅台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一图管地、一网溯源’,既保护传统农耕基因,又注入现代科技要素,这种平衡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提供范例。”在2025年丰收季晚会的舞台上,苗岭歌笙与地戏表演的交融,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共鸣的隐喻——一粒高粱,正在讲述中国品牌的质量信仰与乡土情怀。
红缨子高粱的故事,远不止于一瓶美酒的诞生,更是关乎一种尊重自然、敬畏传统、共享发展成果的生活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茅台正以一粒种子的力量,推动着从单纯“卖酒”到“推广一种根植于土地、崇尚健康、注重传承、追求共享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39185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