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东丽区区长李春走进“向群众汇报——2025区长访谈”直播间,针对航空航天产业链发展、天开东丽园建设、重点项目推进及农商文旅体融合等热点,为群众进行了详尽解读。
李春透露,今年一季度,东丽区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优,实现良好开局,未来,东丽区将持续以经济大区建设为核心,依托优势精准施策,稳步推进提振消费、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及城市管理四大年度行动。
出台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在昨日的节目中,李春专门带来了东丽区新引进企业推出的卫星载荷和地面终端产品向公众展示。他介绍,这家2020年成立的企业专注于研发设计,其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电网、运营商、卫星物联网及智慧城市等领域。
该企业的成功引进,彰显了东丽区在航空航天领域基金招商方面的成效。李春介绍,目前,正全力服务保障这家企业建设新一代卫星通信研发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
“东丽区的航空航天产业链作为6条主导产业链之一,2023年实现了显著的产值增长,其中高端装备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航空航天产业链产值增长38%。根据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航空航天产业链产值增长31.6%,预计2024年整体产值将增长21.1%,显示出该产业链在东丽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李春说,东丽区已制定出台《东丽区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根据计划,到2027年,东丽区将引进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或项目20个,打造市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5个,新引进和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领军企业2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家。链上企业将达到200家,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明确,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5%以上。
天开东丽园发力“创投+空域+转化”
自去年11月1日正式开园运营以来,天开东丽园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李春介绍,目前,天开东丽园新引进落地的企业已超过110家,涵盖低空新材料、零部件制造、飞行器制造等制造类企业,通信导航系统、空中智能管理系统等软件研发类企业,以及空域规划管理、检验检测等服务类企业,基本贯穿产业链全链条。
“在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夯实产业支撑的持续努力中,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园区服务保障水平。为此,我们计划设立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投基金,如陆石海河鲲宇产业基金,以支持前沿科技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将积极与空域管理部门对接,争取获批试飞空域,以探索开辟低空飞行器测试航线,促进相关产业的测试和验证。同时,加快成果转化、专利转化、孵化转化,引育更多具有爆发增长潜力的产业项目,力求在卫星核心电子设备、低空交通网络、数字孪生技术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李春说。
当好“全周期保姆” 为项目全程保驾护航
玉湖冷链(天津)交易中心项目是玉湖冷链在北方布局的首个一级交易中心,已经开工建设。节目中,针对该项目有关负责人对周边道路配套等问题的担心,李春表示,东丽区为项目建设提供全面保障,涵盖要素、服务及周期,并加大周边基础设施投入,加速隆华道、昌盛路等6条道路建设,同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水电气网‘一体化’联合报装服务。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产业升级的“源头活水”,那么营商环境就是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阳光雨露”。去年,东丽区实现产业项目到位额91.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4%,先后落地的赫力昂中国北方中心、玉湖冷链、井上华光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质营商环境的吸引力。
“今年,东丽区将继续当好‘全周期保姆’,帮助企业跑手续、盯进度、解难题,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企业、为项目从落地到达产全程保驾护航。”李春说。
成立全市首个产业联盟
近期将举办的东丽湖畔半程马拉松赛备受关注。提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李春说,东丽区拥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区位优势显著,地处超大城市近郊;产业配套完善,为传统物流强区;且发展资源丰富,涵盖胡张庄葡萄、欢坨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东丽湖、绿色生态屏障等旅游资源,以及大郑剪纸、泥人张雕塑等文化资源。
李春表示,今年主要强化“三个融合”:首先是空间融合。以东丽湖为核心,我们串联全域空间节点,精心打造东湖生态体旅融合区、丽湖乐活文旅融合区、金钟湿地康旅融合区及胡张庄农旅融合区,将天津欢乐谷、东湖风景区、胡张庄葡萄种植园等分散多元的景区景点巧妙串联,形成一条条亮丽的风景线。然后是业态融合。将田园耕种、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单一场景互嵌互融,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构建一批复合型特色文旅消费场景。最后是产业融合。我们成立了全市首个农商文旅体产业联盟,致力于深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接二连三”的发展,并精心开发了“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科技研学”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