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展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巨大潜力。然而,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增长乏力,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需进一步巩固。
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力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政策措施,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重点稳定就业和外贸,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国内大循环,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数骤然加大,无疑需要国内宏观政策加快对冲步伐,加大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此次会议提出“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今年“5.0%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不会下调。在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下,国内稳增长政策需要进一步加码,把提振内需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扩大消费。
“面对外部环境扰动,我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和余力,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政府正在准备一系列政策工具,包括适时的降准降息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释放市场流动性,降低借贷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并支持民生与消费。此外,政策工具箱还包括结构性工具扩容、增量财政、类“平准基金”、生育补贴、消费支持、地产收储等,以助力国内大循环的做大做强,提振消费和投资。金融部门也将多方施策稳固金融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国内有效需求,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并助力经济逐步向新向好。
王青表示,综合考虑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房地产市场走势及物价水平,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时机已经成熟。这能有效激发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扩投资促消费,提振市场信心,是当前对冲外部波动最有力的手段。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我国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可以通过各项宏观政策的协同加码实现稳增长。货币政策方面坚持支持性立场,可以适时降准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降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方面,根据兴业证券的分析,如果特别国债在2023年第四季度发行,可能会推升政府债净融资至4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历史上主要用于特定用途,如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不影响一般预算赤字。例如,2023年成功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7000亿元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3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些特别国债的发行,不仅提升了市场活力,也直接惠及了广大消费者,使他们在消费层面获得实际的利益。
王青则预计,接下来财政促消费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除了加快推进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外,不排除各地加大促消费支持范围,将更多普通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纳入进来的可能,这会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出口转内销”需求。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的吸引力,政府还可能推出更多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以减轻他们的经营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此外,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方向,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未来,虽然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内需潜力和产业升级空间。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内需动力,中国经济有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健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