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云南国企国资新能源电池产业跑出“加速度”

时间:2025-04-17 13:11:42作者:来源:本站

    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云南省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新三样”之一,其产值在2023年达到333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45.9%,连续12个月保持40%以上的增长,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新动能。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该省新能源电池产业今年1至2月持续走高,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5.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2%,发展势头强劲,彰显了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的影响力。

  在曲靖经开区,15平方公里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园蓬勃发展。随着德方纳米、曲靖亿纬锂能、云南梓靖铜箔、华祥科技等企业在曲靖相继投产,曲靖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步入德方纳米那繁忙而有序的生产车间,只见一批批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成品如流水般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基于云南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产业环境,自2019年以来,德方纳米在曲靖的投资持续加大,已建成6期项目,累计投资额近200亿元。如今,这里年产磷酸盐系正极材料34.5万吨、补锂剂5000吨,产能规模不断扩大。

  在昆明市安宁产业园区,随着一批批重点项目落地、投产,正逐步形成千亿级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近年来,安宁产业园区凭借当地充裕的磷矿与锂资源,充分利用磷系正极材料‘第一车间’的便利条件以及负极石墨化所需石油焦的近距离供应优势,成功吸引了湖南裕能、杉杉股份、华友钴业等业界领军企业的汇聚。同时,云天化、云南祥丰等本土企业也纷纷投资跟进,形成了正极、负极、电解液“串珠成链”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的标志性企业,其30万吨级的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已于2024年圆满投产,一举成为业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目前,安宁产业园区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项目已累计达20余个。

  从3年前与国内4家知名企业签订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到今天建设全球首条5微米厚度隔膜生产线,玉溪新能源电池产业在新能源蓝海中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与行业的起伏跌宕,玉溪市不断加大精准招商的力度,激发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高效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链协同,持续释放全产业链的倍增效应,加速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向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的方向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全市9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98亿元,形成4万吨负极材料和12万吨正极材料产能,完成产值54.49亿元,实现增加值13.72亿元。

  新能源电池的快速发展与壮大,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引领、优势企业梯队的不断扩充以及储能行业的积极推动。云南杉杉、贝特瑞、曲靖亿纬锂能等项目陆续投产,带动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国内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份额第一位的裕能、第二位的德方纳米,负极材料市场份额第一位的贝特瑞、第二位的杉杉、第八位的坤天、第十位的中晟,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位的亿纬锂能均已在云南建厂并投产,隔膜材料第一位的恩捷即将投产,优势企业梯队的壮大,极大提升了产业规模。今年,储能市场的持续升温为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目前,储能行业的龙头企业致信、远信、海博思创等已落地云南,根据云南省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4年,储能产业将成为云南省工业增长的新动能,其中重点储能生产企业的产值有望显著增长,占云南省工业产值的比重预计将达到14.6%。

  新能源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云南省的经济增长,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的陆续投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吸纳到这一新兴产业中,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和居民收入。同时,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如设备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进一步促进了云南省的经济多元化和产业升级。

  此外,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政府还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电池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云南省将继续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落户云南,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将加强与国际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

凡本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公告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